一个解释是,投资股票我们只出了钱,所以回报也是纯财务投资的回报。
而加盟并非如此,除了出钱,还需要自己进行一定的管理。所以加盟的回报中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工资。
来模拟一个案例:
打工人小张厌倦了上班,于是带着这些年攒下的30万,辞职后开了家奶茶店。
奶茶店的效益不错,每年能赚10万,3年正好回本。
但是,小张在辞职前的收入是15万一年。也就是说,开加盟店,对小张来说,赚的或许反而比之前更少了。
这是第一个原因,加盟开店的回报率是人力、资本等所有资源总的回报率。
进一步思考,小张能不能通过开两家店,将每年的利润变成20万?这样收入就比之前上班高了。
答案大概率是不能。
生意的加倍并不是简单的店铺数×2,而是需要所有资源加倍。
一家店可以由自己照看,两家店就要雇人打理,还得保证他像你一样尽心尽力……
另一方面,一条街的人流量是有限的,铜锣湾只能有一个陈浩南。
硬要开两家店,客户需求被分流,可能利润不是20万,而是15万,或者和原来一样只能赚10万。
你还需要找到另一个地理位置绝佳的旺铺,才有翻倍的可能。
但现实往往是,另一个旺铺早就有人占着了。
所以,小本生意的回报率虽然高,但有着规模限制,难做大。
相比之下,上市公司经营的常常是全省、全国的生意,规模的天花板较高。几十万能投资,几千万能投资,几个亿照样能投资。
以茅台为例,1953年,成义烧坊(华茅)、恒兴酒厂(赖茅)以及荣和烧坊(王茅)这三家酒厂合并为茅台酒厂的第一年,产量仅为72吨。
60多年后,茅台的基酒产量达到了5万吨,市值也突破2万亿元,这样的增长依然能维持许多年。
结论是,单看收益率,不看规模,意义不大。
除了规模的限制,开店的实际收益率或许没有广告上说的那么亮眼。
这关系到净现值的概念。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,所以第一年付出的30万比接下来年份的30万更值钱。
投资30万,理想情况下,每年赚10万:
假设年化收益率要求为15%(略高于沪深300指数的长期收益率),折算到当下,第3年其实还达不到15%的收益率,要等到连续第5年稳定盈利才能实现。
真实的世界是,门店刚开起来没什么生意,消费习惯需要慢慢培养,等待业绩好转。
据海通证券统计,2018年海底捞的新店平均单日收入12万元,次新店14.2万元,而老店则能达到15.4万元。
也就是说,投资30万,可能第一年不赚不亏,第二年赚10万,第三年赚20万。同样也是3年回本,但真实的收益率比每年赚10万更低。
如果前期亏损,那么收益率就更低了。
谈到“亏损”,线下加盟宣传的高回报也可以看作是对风险的补偿。
上市公司的体量大,抗风险能力更强。即使亏损了也能通过卖房、转让子公司股权、政府补贴等各种手段续命。
据同花顺i问财统计,疫情影响下,202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的上市公司有900家,而亏损的上市公司有600家,意味着有300家公司是靠副业扭亏为盈的。
而实体门店并没有这样的承受能力,只能关门大吉。
吴老师在《大败局》里说:97%的创业企业都会在18个月里死去。
现实中,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,在去年1-2月的企业倒闭潮中占比高达55%。
因为存在颗粒无收的风险(胜率低),为了挣钱,加盟的预期回报率就必须高到三年回本的程度(赔率高)。
其实不同上市公司市盈率不同也是一样的逻辑。
茅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,它的销量取决于供给的增长,有多少卖多少,每年可以保持稳定增长,所以茅台的市盈率超过40倍。
主营眼科手术的爱尔眼科与主营口腔医院的通策医疗,身处医药卫生行业,属于刚需,未来发展相对稳定。
再加上这两家公司有体外孵化的传统(大股东成立基金,在上市公司体系外培育医院,当医院度过最初几年的亏损期后,再将股权卖给上市公司,以保证上市公司的稳定盈利),它们的市盈率超过100倍。
而银行、保险、地产被投资者戏称为“三傻”,就是因为这三个行业的公司发展前景不稳定。银行坏账有多少是未知数,地产公司下一块地能不能赚钱不清楚,保险的利润靠精算师拍脑袋,所以它们的市盈率都是个位数。
我要加盟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